一、问题缘起:当“1.2元/度”成为租赁痛点“房东收电费1.2元一度合法吗?”这是各大法律咨询平台高频出现的提问。不少租客收到缴费通知时才得知,自己日常用电竟比国家电网居民阶梯电价高出近一倍。面对房东“合同已写,愿租就签”的强势态度,租户既怕得罪房东,又怕吃哑巴亏。此时,寻求专业律师房产纠纷意见,便成为多数人的首选。 1.1 常见场景还原场景一:刚毕业的小张在A省B市承租一套老旧小区合租房,房东按1.2元/度收取电费,而当地电网居民第一档电价为0.56元/度。 场景二:C省D市某商业街奶茶店,房东以“商业用电损耗大”为由,按1.2元/度结算,实则供电局商业到户价仅0.85元/度。 场景三:E省F市工业园区公寓,房东自称“变压器维护费高”,将工业转供电定价为1.2元/度,引发集体投诉。 1.2 租户普遍困惑“合同白纸黑字写了价格,还能反悔吗?” “如果举报房东,会不会被赶出去?” “电费加价到底归谁管?物价、电力、住建还是市场监管?” 以上疑问,正是本文力求逐一拆解的重点。 二、法律依据:电价管理权的国家属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电价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超越电价管理权限制定电价,禁止在电费中加收其他费用。该条款自1996年施行,2018年修订后仍然有效,是判定房东收电费1.2元一度合法吗的核心标尺。 2.1 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国家发改委2011年印发《关于居民生活用电试行阶梯电价的指导意见》,明确居民用电分三档定价,各地可因地制宜确定具体水平,但最高档加价幅度不得超过每度0.3元左右。以2025年G省为例,第一档0-220度0.59元/度,第二档221-400度0.64元/度,第三档401度以上0.89元/度,均远低于1.2元/度。 2.2 商业及工业用电价格商业、工业用电价格虽高于居民,但同样执行政府指导价。转供电主体(如产权式商铺、园区房东)只能按供电部门到户价向终端用户收取,不得擅自加价。2025年H市商业到户价最高不超过0.95元/度,工业转供电价最高不超过1.05元/度,均低于1.2元/度。 2.3 合同自由与法律强制性《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明确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即便租赁合同中写明“电费1.2元/度”,亦因违反《电力法》强制性规定而无效,租客可主张返还多收费用。 三、实证分析:三类用电性质下的合法性边界3.1 居民生活用电:一律禁止加价无论房东是否承担线路损耗、公摊照明,只要房屋规划用途为“住宅”,就必须执行居民目录电价。超出部分即违法,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3.2 商业经营用电:严格按供电局到户价商铺、写字楼、公寓式酒店若具备独立分表,房东只能按供电局出具的到户价向租户收取。若房东以“公共区域空调、电梯耗电”为由加价,需先与租户协商并单独列账,且加价后总单价不得超过政府指导价上限。 3.3 工业转供电:合理损耗可协商,但须备案工业园区常见“一企总表、分租厂房”模式,房东如确需分摊变压器损耗、配电设施维护费,应向当地价格主管部门备案,并在租赁合同中明示损耗计算方式。未经备案、单方定价1.2元/度,仍属违法加价。 四、维权指引:协商、投诉、诉讼三步走4.1 证据固定:四张纸锁定事实① 租赁合同——查看电费条款是否高于政府定价;② 缴费凭证——保留转账记录、收据、发票;③ 供电局电价截图——登录国家电网APP或地方政府官网查询当期目录电价;④ 沟通记录——微信、短信、录音均可,证明房东拒绝退还差价。 4.2 协商技巧:法律+人情双轨并行先以书面形式向房东发送《电费异议函》,引用《电力法》第四十四条,要求限期退还差价。多数房东担心行政处罚,会主动让步。协商时切忌情绪化,可暗示“若无法解决,只能向12315举报”,但避免正面冲突。 4.3 投诉渠道:一条热线+两个平台拨打12345或12315,转至市场监管局价格监督检查科;同时登录“全国12315平台”网站或“国家能源局监管热线”APP在线提交材料。投诉需上传四份证据,通常7个工作日内受理,30日内办结。 4.4 诉讼路径:小额诉讼快立快审若房东拒不退还,租客可向房屋所在地基层法院提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诉讼,案由选择“不当得利纠纷”亦可。争议金额低于当地小额诉讼标准(一般为5万元)的,适用一审终审,诉讼成本低,审理周期不超过两个月。 五、案例精解:法院如何裁判1.2元/度争议案例一:居民合租房电费加价案案情:I省J市某合租房,房东按1.2元/度向4户租客收取电费,比居民目录价高0.56元/度。租客集体投诉后,市场监管局责令房东退还多收费用3600元,并处罚款5000元。 裁判要点:居民用电领域,任何加价均违反《电力法》第四十四条,合同条款无效。 案例二:商业综合体转供电案案情:K省L市某商场,管理方以1.2元/度向商户收取电费,供电局到户价0.88元/度。商户起诉后,法院判令管理方返还差价,并支付同期贷款利息。 裁判要点:商业转供电亦须执行政府指导价,超出部分构成不当得利。 案例三:工业公寓损耗分摊案案情:M省N市工业园区,房东以变压器损耗为由,按1.2元/度收取电费,但未向价格主管部门备案。租客举报后,园区被要求限期整改,退还多收费用。 裁判要点:工业转供电损耗虽可协商,但须备案并明示计算方式,否则仍属违法加价。 六、风险提示:租客维权常见误区误区一:合同写了就有效。实则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条款无效。 误区二:怕被报复不敢举报。法律明文禁止房东以解除租赁合同相威胁,若遭遇恶意驱赶,租客可主张继续履行合同并索赔。 误区三:只能个人维权。实际上,同一栋楼的租客可集体投诉,市场监管部门对群体性违法加价处罚力度更大。 七、延伸思考:长租公寓“电费+服务费”新模式部分品牌公寓推出“电费0.9元/度+服务费0.3元/度”模式,试图规避“加价”风险。依据《价格法》第十三条,经营者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未予标明的费用。若服务费未提前明示且与电费捆绑收取,仍可能被认定为变相加价。 八、结语:让法律成为租房生活的“稳压器”回到最初的问题:“房东收电费1.2元一度合法吗?”答案已显而易见:在居民领域绝对违法,在商业、工业领域亦需严格遵循政府定价,任何超出部分都面临退还与处罚风险。遇到争议,及时保存证据、寻求专业律师房产纠纷帮助,才能让租房生活不再“高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