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导读:当旋律由算法生成,苏州版权律师为何必须关注“AI写歌火了版权归谁”202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已能独立完成作词、作曲、编曲乃至演唱,短视频平台动辄千万播放的“AI神曲”让“AI写歌火了版权归谁”成为搜索热词。音乐平台、MCN机构、公会以及海量创作者迫切希望了解:一旦产生收益,谁有权授权?谁有权索赔?当纠纷发生,又该怎样取证?本文邀请资深苏州版权律师团队,以现行《著作权法》《民法典》《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为基础,结合2025年司法案例,给出系统回答。 一、AI生成内容受不受著作权保护?苏州版权律师必须先回答“法律客体”问题1 1 2020年《著作权法》第三条列举的“作品”要件依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0年11月11日通过并现行有效的《著作权法》第三条,作品必须属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关键在于“独创性”与“人类智力投入”。 1 2 2025年司法实践:北京互联网法院“S公司诉Z平台案”【案情】S公司使用自研模型生成歌曲《霓虹下的猫》,在Z平台上线后月流水突破八十万元。另一用户上传相同旋律,S公司起诉Z平台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北京互联网法院2025年4月判决认为:S公司未对旋律进行“实质性人类创作”,仅输入提示词与参数,故该旋律不构成作品,驳回诉请。 该案表明,法院审查重点在于“人类是否对表达作出实质性贡献”。苏州版权律师在接案时,应首先固定人类参与证据:歌词手稿、和弦编排记录、混音工程文件等。 二、如果具备作品属性,权利归谁?AI写歌火了版权归谁的四大模式2 1 模式一:雇佣程序员+训练工程师,法人作品依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由法人主持、代表法人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视为作者。若歌曲旋律系由内部团队为完成工作任务而生成,可主张法人作品。 2 2 模式二:委托创作,按约定优先《著作权法》第十九条规定,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归属由合同约定。若音乐厂牌委托技术公司提供AI生成服务,必须在协议中写明:生成成果的著作权、邻接权、维权收益如何分配。苏州版权律师审查合同时,应提示客户明确“后期修改权”“衍生利用权”。 2 3 模式三:用户协议中的“点击合同”陷阱2025年6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六条要求:服务提供者应当在用户协议中公平确定权利义务,不得排除用户合法权利。但部分平台仍使用格式条款将“全部知识产权”收归平台。苏州版权律师可依据《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条、第四百九十七条主张条款无效。 2 4 模式四:开源模型+数据合规,共同作品的可能性若创作者基于GPL或Apache协议的开源模型,再投入独创性表达,则可能形成“模型贡献者+音乐创作者”的共有作品。此时需注意:开源协议仅针对代码,不当然覆盖生成内容。苏州版权律师应建议客户在发布前完成“清洁室”审查,避免训练数据侵权。 三、AI音乐走红后的邻接权与数据保护3 1 录音制作者权:混音母带谁投资谁享有即便旋律不受保护,录音制品的母带仍可依据《著作权法》第四十四条获得独立保护。平台或厂牌应保存工程文件、支付凭证,证明“首次固定”与“必要投资”。 3 2 表演者权:虚拟歌姬的“人格”困境2025年3月,上海某法院判决认为:虚拟歌手“Lili”的声音模型源自真人歌手韩某,AI生成歌曲如使用与韩某可识别的音色、唱腔,需取得韩某表演者权授权。此案提示:苏州版权律师要把“可识别性”作为评估重点,避免合成音色与真人形成混淆。 3 3 数据合规:训练语料是否侵犯在先音乐依据《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提供者应当使用具有合法来源的训练数据。2025年7月,广州知识产权法院首次适用“通知—删除”规则,裁定某AI公司因训练数据包含未授权歌曲,须向音著协赔偿一百二十万元。苏州版权律师可协助客户建立“白名单”机制,确保训练数据取得集体管理组织或单独授权。 四、发生纠纷如何取证?苏州版权律师的实务清单4 1 时间戳+区块链:固定创作过程从输入提示词、参数调整到导出WAV,全流程录屏并申请司法区块链存证,确保哈希值与标准时间绑定。 4 2 模型逆向报告:证明“未抄袭”委托第三方鉴定机构对争议旋律与在先作品进行音阶、节奏、和声对比,出具相似度报告。2025年5月,杭州互联网法院首次采信AI模型逆向分析报告,认定两首歌曲相似度低于8%,不构成实质性近似。 4 3 用户协议与收益分成记录:厘清合同关系保存平台后台的分成明细、提现记录,以便在违约或侵权之诉中准确计算损失与不当得利。 五、合规建议:音乐平台、技术公司、创作者的三方协同5 1 平台侧:建立“AI作品”标签与投诉绿色通道按照《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五条,平台应对生成内容进行显著标识,并开设七日快速处理通道。 5 2 技术公司:训练数据溯源与合规审计引入“数据血缘”系统,记录每一首训练曲目来源、授权链条;每季度委托律师事务所出具合规审计报告。 5 3 创作者:保留人类创作证据,购买责任保险建议投保“人工智能版权侵权责任险”,保额不低于五百万元,覆盖律师费、鉴定费、赔偿金。 六、常见问答:苏州版权律师直播答疑精华6 1 问:我只写了三句提示词,AI生成全曲,我能主张作者吗?答:提示词如未达到“对旋律、节奏的实质性控制”,通常不被认定具有独创性,难以主张作者权。 6 2 问:我的AI翻唱被他人上传到平台,能否主张表演者权?答:若音色与真人表演者可识别,需取得该表演者授权;若完全虚拟且不可识别,则无法享有表演者权,但可主张录音制作者权。 6 3 问:我使用境外AI工具,服务器在境外,适用哪国法律?答:根据《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五十条,知识产权的归属与内容,适用被请求保护地法律。若在中国法院起诉,适用中国《著作权法》。 七、展望2026:立法动向与行业自律2025年10月,国务院已将《人工智能促进法》列入2026年度立法计划,其中“生成内容权利归属”拟设立专章。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也在制定《AI音乐版权自律公约》,预计2026年3月发布。可以预见,“AI写歌火了版权归谁”将不再仅依赖个案裁判,而是拥有更细化的行为指引。 【合规提示】无论立法如何更新,苏州版权律师始终建议:把“人类实质性贡献”作为核心证据,把“合同约定”作为第一依据,把“数据合规”作为生命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