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离婚律师

苏州离婚律师刘逢欣
苏州工业园区律师事务所免费咨询电话地址

没有签劳动合同解雇员工如何赔偿?专业律师解析赔偿标准与仲裁流程

来源:苏州律师服务网 作者:劳动仲裁律师
摘要:本文由专业劳动仲裁律师详解没有签劳动合同解雇员工如何赔偿的法律知识,包括二倍工资主张、经济补偿金计算、维权步骤等,帮助劳动者合法权益受损时正确维权。.........

核心关键词:劳动仲裁律师没有签劳动合同解雇员工如何赔偿

一、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与赔偿责任解析

在现代劳动关系中,书面劳动合同是确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权利义务的核心法律文件。然而实践中,不少用人单位出于各种原因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当这种状况遭遇解雇时,劳动者如何维权就成为关键问题。咨询专业的劳动仲裁律师,了解没有签劳动合同解雇员工如何赔偿,是维护自身权益的首要步骤。

1. 未签劳动合同的法律定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但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用人单位违反这一规定,将面临明确的法律责任。

(1)二倍工资罚则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这一规定被称为"二倍工资罚则",旨在惩罚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行为。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二倍工资"并非直接按月工资乘以2计算,因为其中包含了用人单位已经发放的工资部分。若用人单位已支付了工资,只需要另行按照月工资的1倍支付"二倍工资差额"。

(2)视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三款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仍然需要支付前11个月的二倍工资,但满一年后,即使未签订书面合同,也不再产生新的二倍工资义务。

2. 解雇赔偿的法律基础

当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被解雇时,可能涉及的赔偿主要包括三类: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经济补偿金或违法解除赔偿金。咨询专业劳动仲裁律师,明确没有签劳动合同解雇员工如何赔偿,有助于劳动者准确主张权利。

案例参考:在B市某服饰店与员工杨某的劳动争议案件中,法院判决服饰店向杨某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47241元,以及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4725元。法院认为,即使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合同,双方也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仍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二、二倍工资的适用情形与例外规定

主张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是此类争议中的核心诉求之一,但并非所有未签订合同的情形都能获得二倍工资赔偿。了解当前法律规定对于正确维权至关重要。

1. 二倍工资的适用条件

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六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的计算起点是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

2. 二倍工资的例外情形

2025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法释〔2025〕12号)明确了非用人单位原因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不支付二倍工资的几种情形:

(1)不可抗力等客观原因

因自然灾害、社会异常事件等不可抗力导致无法订立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可免于承担二倍工资责任。

(2)劳动者故意或重大过失

如劳动者本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未订立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无需支付二倍工资。典型情形包括从事管理工作、负有订立劳动合同职责的劳动者自己不订立;或者劳动者为了获得二倍工资,故意不签字等。

(3)劳动合同到期自动续延

在劳动合同到期依法自动续延的情况下,如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合同到期后自动延续到"三期"期满,期间虽然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也不需要支付二倍工资。

案例参考:在A市某公司与高管王某的劳动争议中,法院驳回了王某要求二倍工资的请求。法院认为,王某作为公司高管,负有人力资源管理职责,应具备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意识,其未提交证据证明曾提出签订劳动合同而被拒绝,因此不符合获得二倍工资的条件。

3. 二倍工资的计算方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明确了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的具体计算方式,即按月计算,不满一个月,按照实际工作日计算。计算基数通常按照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应得工资确定,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

三、解雇类型与经济补偿金、赔偿金的计算

了解解雇的类型及其法律后果,是计算没有签劳动合同解雇员工如何赔偿的关键环节。专业劳动仲裁律师会根据解雇的具体性质,帮助劳动者确定正确的赔偿诉求。

1. 合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用人单位依照法律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常见情形包括: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不能从事原工作;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调整岗位后仍不能胜任;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用人单位经济性裁员等。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计算,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月工资标准指劳动者解除合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

2.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

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按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违法解除常见于:用人单位无法定理由单方解除;解除程序不合法;劳动者在医疗期、"三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内被解除等。

赔偿金的计算方式是:经济补偿金×2。需要注意的是,经济补偿金和赔偿金不能同时主张,只能根据解除的性质选择其一。

3. 因未签劳动合同而终止关系的补偿

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六条,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这种情况下,即使用人单位是合法终止劳动关系,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案例参考:在H省某餐饮店与服务员刘某的劳动争议调解中,经劳动仲裁委员会调解,用人单位支付刘某各项费用共计6000元。本案中,用人单位未与刘某签订劳动合同且无故解除劳动关系,本应支付二倍工资差额及违法解除赔偿金,但经调解双方达成一致。

四、维权步骤与证据收集策略

权利的主张需要遵循法定程序并依靠充分证据。当遭遇未签劳动合同又被解雇的情况时,系统化的维权步骤和策略性的证据收集至关重要。

1. 维权的基本步骤

(1)协商调解

劳动争议发生后,劳动者可先尝试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本单位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协商调解是解决纠纷快捷、成本低的方式。

(2)劳动仲裁

仲裁是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必经程序。劳动者应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这一年的时效适用于二倍工资、经济补偿等主要请求。

(3)法院诉讼

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未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的劳动争议案件,法院不予受理。

2. 关键证据收集

在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争议中,劳动者需要收集证明两方面事实的证据:一是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证据;二是证明工作时间、工资标准及解雇事实的证据。

(1)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

包括但不限于:工作证、工牌、工资支付记录(银行流水、工资条)、考勤记录、工作邮件、工作聊天记录、同事证言、招聘登记表等。根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二条,工资支付凭证、社保记录、招聘登记表、考勤记录等证据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2)证明工资标准的证据

二倍工资和经济补偿金的计算都与工资标准直接相关。劳动者应尽可能收集工资条、银行转账记录、标注工资的录用通知书、明确薪资的聊天记录等证据。

(3)证明解雇事实的证据

包括解雇通知书、微信、短信通知、通话录音、工作交接记录等。特别是要关注解雇的理由,这直接关系到应主张经济补偿金还是赔偿金。

3. 劳动仲裁律师的作用

专业的劳动仲裁律师没有签劳动合同解雇员工如何赔偿类案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准确评估案件价值和风险;协助收集和组织证据;起草仲裁和诉讼文书;代理参与仲裁和诉讼程序;协助谈判和调解等。特别是在复杂案件中,如涉及高管职责、混合过错等情形,律师的专业判断更为重要。

案例参考:在S市某园区公司与项目工程部经理黄某的劳动争议中,法院经审理认为,黄某在五年间提起四次主张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的仲裁申请,属于滥用诉权、恶意诉讼的行为,违反诚信原则,故对其请求不予支持。这表明权利行使也需遵守诚信原则,不能滥用。

五、特殊情形与风险防范

劳动争议中存在一些特殊情形需要特别注意,同时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都有必要了解如何防范未签订劳动合同带来的法律风险。

1. 特殊岗位人员的法律责任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人、总经理等负有招聘、签订劳动合同职责的劳动者,其自身未签订劳动合同能否获得二倍工资,司法实践中有不同观点。多数法院认为,这类人员因其岗位职责包含确保单位与所有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其自身不签订合同存在过错,一般不支持二倍工资请求。

2. 诉讼时效的风险

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对于二倍工资差额,实践中多数法院认为时效应从劳动关系终止或最后一笔二倍工资应付之日起计算。劳动者务必在法定时效内主张权利,避免因过期而失权。

3. 用人单位的风险防范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在新员工入职一个月内完成劳动合同签订工作。如遇劳动者拒绝签订合同,应当及时书面通知终止劳动关系,并支付实际工作期间的报酬,避免承担二倍工资责任。

4. 劳动者的风险防范

劳动者入职后应主动要求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如用人单位拒绝签订,应保留相关证据。同时,注意保留工资条、工作记录、考勤等证明劳动关系和工资标准的材料,以备不时之需。

六、结语

未签订劳动合同又遭解雇的劳动争议涉及复杂的法律适用问题,包括二倍工资的认定、经济补偿金与赔偿金的区别、仲裁时效的计算等。了解没有签劳动合同解雇员工如何赔偿的相关法律规定,在专业劳动仲裁律师的指导下,根据个案情况制定恰当的维权策略,是成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关键。同时,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都应当认识到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重要性,从源头上预防劳动争议的发生。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法律意见。如遇具体法律问题,建议咨询专业律师。本文版权归苏州律师服务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

苏州工业园区律师事务所免费咨询有哪些
法律咨询

更多>>

● 咨询热线:13812605387

● 执业律所:江苏平江新律师事务所

● 律所地址:苏州市工业园区苏绣路苏州中心

A座8楼

● 苏州律师微信咨询:

苏州律师事务所推荐

免费咨询电话 13812605387        咨询QQ 147836285       备案号 苏ICP备16017884号-1       © 2016-2022 law0512.net版权所有